- 刘威;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作为二里头文化极具代表性的铜器遗存,其与广汉、哈密等地出土同类器物之间的文化关联,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与探讨。本文以清人李光庭所编《吉金志存》著录的一件铜牌饰为切入点,对二里头文化铜牌饰进行类型划分与分期断代,并进一步探讨二里头、广汉、哈密三地出土铜牌饰间的内在联系。广汉地区铜牌饰是在吸收二里头文化Ae型与B型铜牌饰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融合当地自身文化特色逐步演变形成;而哈密地区铜牌饰与广汉地区铜牌饰的关系更为紧密,其形制与纹饰特征主要是受广汉地区影响而发展形成,这是夏商时期跨区域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
2025年03期 No.241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0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郭士嘉;
以往研究已提出了先秦铸铜业有“全面式”与“规定式”两种生产方式,但无法准确概括铸铜作坊的生产方式特征。新提出“单元式”生产方式,指作坊内每个生产单元完成操作链上相对完整的一个阶段的工序。周原李家铸铜作坊属“单元式”生产:整个发掘区为“浇铸区”,不见制范生产活动;其内的每个分区彼此独立,均可以完成熔铜、浇注、脱范等浇铸环节的生产。
2025年03期 No.241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9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龚伟;
殷卜辞中与“■”相关的字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子卜辞中的“■”,可释为“勹/旬”;第二类是“■”,可隶定为“■”。其中第一类“■”主要出现在子组卜辞中,由甲骨金文“勻”字可知此“■”是“勹(旬)”的异体字。第二类“■”与第一类“■”的弧线有明显区别,且它与“勹(旬)”同版属辞,说明此类“■”不是旬字。第二类“■”符合古文字中屋部定纽的“蜀(独)”由“孤独之山”造字之义,参考相关卜辞内容知其地望在缶方(晋南永济)西南,为商代外服缶方的西南边地地名。另外,周原甲骨的“■”字从虫从■,与西周、战国时期金文中“蜀”字构形一致。此类蜀字属屋部禅纽字,字义是指商周时期古代西南的蜀国(族)。
2025年03期 No.241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李晓凤;
文殊山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的壁画内容和绘画风格都与高平开化寺弥勒上生经变相似,北庭西大寺与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关系密切,从三者出现的时代看,万佛洞、西大寺弥勒上生经变的粉本可能都来源于开化寺。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的创作年代可能早于西夏《弥勒上生经》版画。万佛洞弥勒上生经变在绘画风格上展现了独特的绘画技法,其作为西夏时期净土经变的新样式,也是整个佛教美术史上的伟大创举。从开化寺、西大寺及万佛洞出现的同类题材弥勒上生经变可以看出宋、夏、回鹘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相当频繁,尤其反映在西夏、回鹘佛教壁画艺术对宋代建筑界画的接纳与吸收值。
2025年03期 No.241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乔梦;
目前已发掘的明代亲王墓中仅有位于四川成都的蜀藩王墓中出土了大量釉陶俑,其余亲王墓中出土的陪葬俑则为彩绘陶俑或木俑,蜀藩墓俑的特殊性由此可见一斑。成都地区蜀藩王室成员墓、蜀府宦官墓等高规格明墓中出土的釉陶俑在明早期延续了铅釉三彩俑的传统,但在弘治至正德年间釉色发生转变,自上而下开始流行陪葬施孔雀绿、深紫蓝的珐华碱釉陶俑。这种釉色转变与景德镇瓷胎珐华器的创烧、蜀藩自身的雄厚财力、蜀藩官营琉璃厂窑的烧制水平、蜀藩获取钴料的便利性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众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明代成都别具一格的珐华釉陪葬俑现象。
2025年03期 No.241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